金杯银杯,难抵听障朋友们由衷的口碑赞誉!今年以来,惠耳听力收到了众多用户的诚挚感谢信,每一封都是对我们不懈努力的由衷肯定与深切认可。这份信任,是我们前行的最大动力!
惠耳听力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持续致力于以更加卓越的服务、更加精湛的技术,全心全意回馈每一位信赖我们的听障朋友们!
信件内容
致惠耳听力王永华先生、重庆团队、相关工作人员:
一个企业展现的技术成就和服务理念跟企业的领导人一定密不可分,谨以此信,致谢王永华先生以及所有有关帮助过弟弟的工作人员。
我叫刘*,弟弟叫刘**。弟弟小时候并无明显的听损特征,稍大一点,也没有明显的时间节点展现听力突发异常。2015年弟弟5岁,我刚毕业不久,期间家里通过生活日常逐步察觉并重视弟弟的听力异常问题,先后在涪陵医院、儿童医院,诊断为神经性中耳炎,重度听力损伤,原因不明;后续辗转过几家专科医院和中医,尝试过不同的治疗方式,药物、仪器、针灸、按摩以及一些偏方,均无明显效果。
其中一些明显不合理的方式,我并不支持,但终归是希望,是家里的努力,我没有也无法直接否定和反对。
我相信科学,如果生理上无法通过现代医学治愈,那我们努力方向就该是后天的听力补偿和正确的引导以及不断的交流练习。
2015年,在儿童医院诊断后购买了助听器,在没有多方对比和客观评估的情况下,父母都是小城市居民,也未曾接触过听损方面的事宜,我也正困于初出社会的迷茫,深陷在家庭对“社会”的观念教育和实际体验天差地别的巨大落差中,三者对弟弟的听损,对听力补偿都没有正确认知,再加上没有足够正确的指导,建议科学调试,助听器并没有发挥有效的作用,也导致我们对助听器的认可有偏差。
2015年到2021年,我逐渐认识这个世界,认识自己。期间家里因为弟弟的听力和教育问题不断发生争吵,爆发矛盾。在这个过程中,弟弟也不断在长大,他逐渐养成了看人口型的习惯,成长的思维能力,耳朵听到零星几字,他人说话的口型,熟悉的音色共同构成了他与人交流的方式。但是即便如此,他也无法与家人之外的人正常交流,而家人在完全遮住口型的前提下,他也几乎不能听明白一句完整的话语,更没有回复与交流。
当我发现弟弟这种交流方式,我意识到不可取,不可以持续下去形成习惯,看口型意味着放弃听力,而且,我始终认为,眼睛在听力受损前提下,对弟弟认识这个世界,承载了更大的意义,不该拘泥于口齿之间,我需要更有助力的听力补偿。
2021年上半年,在多方比较助听器的设备技术,企业的人文关怀以及后期的服务之后,我选择了惠耳听力涪陵店的一款半隐藏式助听器。几轮初步调试后,弟弟的听感,清晰度较以前好了很多,但不够理想,不足以影响和改变他的交流方式,我有些丧气,但只能先回家适应。
2021年6月,经涪陵店推荐,我带着弟弟来到惠耳听力重庆南坪万寿路店,李丹老师热情接待了我们并再次对助听器进行了调试,结果依旧不理想,李丹老师拿一张纸遮住了口型,说了些什么,弟弟迷茫的没有回复。我没有很失落,向店里告别,李丹老师说稍后会有专家在线上坐诊,做网上远程调试,很权威,已经帮我预约,我说好,要先出去一趟。我带着弟弟去了一家口碑不错的语言康复中心,这是我此行的主要目的,如果听力补偿不够,我需要寻求是否有别的办法,康训老师在震惊中结束了我们的咨询对话,她震惊于弟弟重度听力损失,在正面相对的情况下只有20%的可能完全听懂,她说话,在没有口型或板书辅助下几乎无法听懂她讲话,但他五年级在班上的成绩却名列前茅,她无能为力。
于是,我带着弟弟重新回到了惠耳店里,杭州的凃磊博士给弟弟做了两次调试,调试完毕,李丹老师重新拿起一张A4纸,遮住了自己的嘴巴,问了三个问题,她说,“刘**”,弟弟说:“嗯”?她说:“你叫什么名字?”弟弟说:“我叫刘**”;她说:“你今年多大了”?弟弟说:“我11岁”。问答开始,我一直沉默,我一句话也不敢说,怕听错了什么,但即便如此,依旧有听错的错觉。我满脸震惊的视线徘徊在一问一答之间,问答结束,我看到弟弟略显茫然的眼神,看到李丹老师高兴的神情,刚开口准备说些什么,却突觉嘴里咸咸的,忙别过了脸。
11年了。
那天是2021年6月20号,我会记得,那天的回家路上,弟弟和我聊了一路的天。走出店里,上了天桥,我说,“现在你要好好听听人间的声音了”,他说,“嗯”。我说,“你吃酥肉不”?他说,“哪里的?”,我说,“那边,轻轨门那家”,他说,“去看看”。
2024年7月,惠耳听力总部有专家来重庆,承李丹老师关心和邀请,我带弟弟去复查和调试保养。
这几年,条件好了一些,每年一两次,我会带弟弟去不同城市转转,看看不同的地貌和风土人文,既然耳朵有所缺憾,那就多用眼睛去认识世界。
特以此信,向惠耳听力王永华教授、凃磊博士、李丹老师、重庆团队工作人员致以最衷心的感谢。
科技和服务并重,关爱和新声长存。
感谢!感谢!
刘* 刘**
2024年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