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耳道完全被助听器堵塞时,佩戴者往往会感到自己说话产生回音,该现象被称为“堵耳效应”,通常发生在轻中度听力损失、尤其是500Hz以下低频听力比较好的人群身上(听力正常的人也可以通过两只手指塞住耳道来感受)。
表1 不同尺寸和类型的通气孔对声音频率的影响[1]
值得注意的是,堵耳效应不仅与通气孔的尺寸有关,还与个人耳道的结构形状密切相关。例如,对于耳道较为宽阔的佩戴者,可能需要更大的通气孔来有效减少堵耳效应;而对于耳道较狭窄的佩戴者,小尺寸的通气孔即可提供显著的改善。
通气孔的存在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由于耳道内外的通透性增加,会导致声反馈的风险更大从而更易产生啸叫。尤其对于高频听损较严重的佩戴者,为了保证其言语清晰度必须在高频提供较高的增益,那么过大的通气孔很可能导致啸叫问题加剧。因此,通气孔的选择需要经验丰富的听力师在堵耳效应和啸叫风险之间取得较好的平衡,对于听力损失较重也无中耳炎病史的佩戴者来说,更多时候其实根本不需要通气孔。
图2 两种不同的声音通路[1]
另外,如图2所示,对于有通气孔的耳道式助听器,耳道内是会同时存在两条声学路径的,一条是输入到助听器放大后输出的声学路径、另一条是经过通气孔自然传播的声学路径。上述两条声学路径的声音传播时间差较大,在混合时会由于相对相位改变,造成一种被称为“梳状滤波器效益”的声音失真,会给佩戴者带来很重的不适感。因此,为减小梳状滤波器效应,一般要求数字助听器的延迟在一定范围内越小越好(0.8-6毫秒)。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