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听力筛查已经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检查项目之一,那么关于这些听力筛查的结果,你都知道吗?
初筛未通过≠耳聋
我们知道,新生儿刚出生3-5天内就会进行第一次听力筛查,即初筛,那么初筛未通过是不是就意味着孩子一定存在听力下降呢?并不是。
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初筛和复筛隔了1个月左右的时间,在这期间,宝宝耳道中的胎脂及中耳腔的羊水积液会被慢慢吸收,听觉系统也逐渐发育成熟。事实上,大多数初不通过的宝宝相隔1个月再复筛,往往可以得到“听力筛查通过”的结论,而这一概率甚至高达81.22%。
初筛通过≠听力正常
目前常规进行的听力筛查检查即耳声发射检查,存在一定的“假阴性”。听力联合筛查可弥补单纯听力查的不足,提高阳性检出率。对于基因筛查异常的宝宝,需要立即进行听力学、医学、遗传学联合诊断,明确病因和致聋基因,及时干预,密切关注随访。
全部通过≠高枕无忧
家长们必须明确了解大脑在生命早期接受丰富有效的听觉-言语刺激对于儿童发育的关键作用。不排除部分筛查均通过的宝宝受其他基因或原因影响,导致迟发性听力损失的情况(如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
所以每一个新生儿父母均应密切关注宝宝的听力和言语发育状况,一旦觉察到发育迟缓,需要立刻明确原因,必要时及时干预。
家族遗传≠高危因素
“家里没有人有听力问题,怎么孩子就是听力不好呢?”这是因为除了家族中有表现出来的听力问题,还有以下高危因素。高危因素不仅增加听力损失风险,同时也会推迟言语的发育。其中包括: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住院超过5 天;
儿童期永久性听力障碍家族史;
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疱疹病毒、梅毒或毒浆体原虫(弓形体)病等引起的宫内感染;
颅面形态畸形;
出生体重低于1500克;
高胆红素血症达到换血要求;
新生儿窒息(Apgar评分1分钟0~4分或5分钟0~6分)等。
具有听力损失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即使通过听力筛查,仍应当在3年内每年至少随访1次,在随访过程中怀疑有听力损失时,应当及时到听力障碍诊治机构就诊。
听力干预≠助听器
确诊永久性听力损失的婴幼儿应该在确诊后及时进行验配助听器或在符合条件后尽早植入人工耳蜗。而部分畸形或综合征导致的传导性或混合性听力损失,则建议先分别获得准确的气骨导听阈明确诊断。合理验配助听器,再适时进行下一步手术或其他干预方式。
干预方式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颅骨发育情况进行恰当的选择。对于确诊为分泌性中耳炎的孩子,家长需要尽量预防患儿感冒,保持正确的喂奶姿势,并定期随诊,若病程持续时间较长,必须尽早给孩子配戴合适的助听装置。合适的助听器能使孩子获得更好的听觉效果,提供更多言语的发展机会。人工耳蜗作为一种植入装置,尤其适用于配戴助听器3-6个月以上而康复效果不佳的极重度听力损失的孩子,也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选择其他特殊类型的助听装置。
小儿听觉和发育,家长须知!
正常的大脑神经连接网络是在生命最初几年通过一系列刺激驱动过程建立起来的。大脑突触的形成和修剪在生命早期2~3年(即发育和成熟的关键时期)发展迅速,在儿童时期则显著下降。大脑的可塑性在生命早期2~3年是最大的,而听觉功能在新生儿期就迅速发育了。因此,家长要时刻关注小儿对不同频率、不同种类的声音的反应(包括反馈、选择、记忆、识别注意、察觉);关注其咿呀学语、词汇量和认知能力发展的关键信息。及时发现警示性指标,提高小儿的听觉行为反应、适应、粗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和个人社交行为能力,对促进小儿的健康成长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