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下降之后常见的干预方案之一就是佩戴助听器。佩戴助听器可以听到声音,这一点毋庸置疑,但还是有部分听损者会觉得“我戴了助听器还是听不清啊!”这其实是因为听清还涉及大脑听觉中枢的言语处理能力,与自身言语分辨能力、听损类型、助听器性能以及调试都有关系。
助听器可以放大声音,让声音信号传至听觉中枢,而听觉中枢对言语信号的理解与分析,则表现为我们听懂了多少!因此,想要听清楚别人说什么,自身言语分辨能力至关重要。就像往期中提及的案例:胡奶奶听力下降时间长,言语分辨能力弱,哪怕听损更轻,佩戴助听器之后聆听效果(听清别人说话)也会不如听损更重的贾奶奶(详情点击案例分享|听力损失较轻,交流能力反而更差,这究竟怎么回事?)。如何知道自己的言语分辨能力呢?常见方法之一就是进行最大言语识别率(PB max)测试(详情点击听力检查|最大言语识别率,您想知道的都在这里!)。根据PB max测试结果,利用大脑皮层重塑性,在佩戴助听器之后进行听训练习,可以一定程度的改善言语分辨能力。
在《听力科普|哪种情况的听损,助听效果最好!你是不是这种呢?》一文中,我们曾提到不同类型的听损中,传导性听损损伤部位在外中耳,助听效果最佳。除此之外,也会有一些特殊的听损,同样听损程度下,它们的言语分辨能力会更差一些,如高频陡降性听损、听神经病等。高频陡降型听损以低频听力相对正常或轻度下降,而高频听力从某一频率点开始大幅下降,形成类似“陡坡”的听力曲线为特点,受到高频辅音听不清的影响,常常表现为听到声音听不清。
|陡降型听力图
听神经病是一种因听觉信号传导异常导致的听力障碍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之一就是言语分辨困难,其P-I曲线甚至可能出现如下情况,最大言语识别率低,听到声音听不懂。
面对特殊的听损情况,通过各项听力检查确诊情况,充分认识听力损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助听器,尤为重要。
不可否认,同一个听损者聆听几千和几万的助听器时,清晰度并不相同,而这主要与助听器性能差异有关,如:助听器功率:当选配的助听器功率不足时,助听器增益不足,佩戴者自然无法聆听到足够大的声音,也就无法很好的听清在说什么。助听器通道:通道数量较少时,助听器对各个频率段的增益调节就变得“粗糙”,补偿增益无法贴合听力损失,容易出现部分频率增益过多或不足,这也同样影响聆听体验。助听器降噪:降噪功能可以提高噪声环境下言语信噪比,起到类似增加言语声强度、减少噪声强度的作用,聆听时自然能听得更加清晰。
每个人的听力情况不同,助听器的调试也同样需要因人而异。除了听力损失的程度与性质,外耳道的容积、中耳功能是否正常等同样影响助听器效果。因此助听器选配后,个性化的精准调试同样非常重要。利用真耳分析,通过检测助听器佩戴后近鼓膜处的助听器增益,更真实的反应助听器小声、中声、大声的增益是否适合自己的耳朵,可以让助听器调试更为科学,助听器的佩戴聆听也更为舒适和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