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家长遇到过这样的疑问:“医生,我们家孩子怎么都睡不着,怎么办呀?”“医生,我们睡着的检查做完了,还要做什么检查吗?”
答案似乎都是:再去试一下行为测听!
行为测听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听力师总是建议去尝试行为测听?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行为测听是什么?
行为测听是主观听力检查项目中一种,类似于儿童的纯音测听。考虑到孩子年龄因素,行为测听主要是检查人员通过孩子对声音产生的一些行为表现(如睁眼、转头、放玩具等)来评估孩子听力情况。
行为测听根据不同年龄心里特性,可分为行为观察、视觉强化、游戏测听三种。
1 行为观察法:
常用于评估6个月以内孩子的听力状况。
当孩子处在浅睡或安静状态下,检查人员使用一个较高强度的声音刺激,当这个声音出现时,在一定时间内,通过观察孩子是否出现行为反应,比如如眼脸反射(新生儿对突然出现的声音还会出现睁着的眼睑突然闭合的现象)等,来初步评估孩子的听力状况。
事实上,这个测试方法在大家还不知情的时候都已经不自觉在进行,如听力筛查未通过的孩子,我们会通过突然的关门声、鼓掌声来观察孩子是否有惊吓等反应,以此判断孩子是否能听到声音。
2视觉强化法
常用于评估7个月 ~2.5岁孩子的听力状况。
这是一种使用视觉奖励来吸引孩子听到声音时转头寻找声源的测试:当声音出现后,会随之出现视觉动画等吸引孩子转向视觉奖励,使孩子逐步建立起“听到声音,寻找奖励”的定向条件反射。建立反射后,我们便可通过孩子转头寻声源的行为来评估孩子的听力情况。
3游戏测听法
常用于评估2.5~5岁孩子的听力状况。
测试过程中会让孩子像进行游戏一般,教他们听到声音便做出明确可靠的反应(如将玩具放到指定位置、积木放入框中等),并需要他们能理解和配合执行这个游戏。
游戏测听就像将成人枯燥的“听到举手”行为变成了更有趣的“游戏环节”,因此当孩子无法进行可靠明确的交流时,即使是10岁的孩子仍适用此方法进行听力测试。
行为测听一定要做吗?
是的,每一个孩子都建议进行行为测听。在《婴幼儿听力损失诊断与干预指南》中明确指出,确定婴幼儿听力损失的听力学测试中需要包括行为测听,这是基础检查。
当然,受限于婴幼儿年龄等因素影响,行为测听结果可靠性存在差异,对于无法配合、配合度不高的行为测听结果,仍需进行客观测试,结合主客观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在家如何训练行为测听配合度?
行为测听检查配合度,随着孩子年龄增加,注意力集中情况改善,以及对“游戏的熟练度”增加等,其测听结果的配合度、准确性也会随之增加。
因此,当孩子们还不能很好的配合行为测听,尤其是2.5岁以上孩子,还不能配合游戏测听时,可以在家先给孩子们提升一下“游戏熟练度”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