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都长着两只耳朵,天天都在使用它,但是,您真的了解自己的耳朵吗?通过这篇文章,希望您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一下自己一直默默无闻的耳朵。
我们的耳朵可以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
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耳廓是由外面的皮肤包裹着内层的耳廓软骨组成,耳廓软骨起着耳朵支架的作用,有了它的支撑,我们的耳朵才能有现在这个完美的形状。耳廓的形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人耳廓向前倾斜较为明显,称为“招风耳”;有的人耳廓上后缘处较突出,称为“猿耳”;有的人耳屏之前方有一个小一号的耳廓样的结构,称为“副耳廓”;有的人耳廓过度发育显得很大,称为“大耳”,三国时期的刘备所谓的“大耳垂肩”,有可能就是这种“大耳”畸形吧。
外耳道起自外耳门,止于鼓膜,长约2.5~87.5px,分为骨部和软骨部,请注意,它并不是一个“直筒子”,而是略呈“S”形,如果您想看到耳朵深处,则需要将耳廓向后上方牵拉,这样就能把弯曲的外耳道拉直了。外耳道的皮肤较薄,与软骨和骨质贴合紧密,所以在外耳道皮肤发炎时,没有疏松的组织进行缓冲,疼痛起来是很剧烈的。外耳道皮肤上有耵聍腺,可以分泌耵聍,可以积聚成所谓的“耳屎”。我们的外耳道可以通过下颌骨的活动,间接地促使耵聍排除耳外,这就是所谓的“自洁”功能;但如果过多的耵聍没有被及时清除,就会形成较大的黑褐色的耵聍栓塞,阻塞外耳道,影响听力。
中耳包括鼓室、鼓窦、乳突和咽鼓管。平时我们知道耳朵里有一个鼓膜,鼓膜位于外耳道内端,俗称“耳膜”或“耳镜子”。鼓膜分为两个部分:紧张部和松弛部,紧张部占据鼓膜面积的大部分,松弛部位于鼓膜的上部,为月牙形。鼓膜在外耳道和鼓室之间形成一个分隔,就像两个房间之间的墙壁一样,外面是外耳道,里面的“房间”就是鼓室。鼓室这个“房间”很小,长×宽×高大约为37.5px×32.5px×125px,在这个狭窄的小腔隙中有很多重要的结构,如三个听小骨(锤骨、砧骨和镫骨)、肌肉、神经等,鼓室再往里有一个咽鼓管的开口,如同房间里的下水道一样,通往鼻咽部。鼓室后上方有个小“门口”,后面的“房间”是鼓窦,再往后的“房间“是乳突,它就在我们耳廓后面的硬硬的骨质凸起之内,乳突是由很多的小气房组成,如同蜂窝一样,各个气房大小不一。对于中耳各个结构的功能,主要是起到声音的作用。我们可以把鼓膜想象成蒙在大鼓上的一层牛皮,如果敲击鼓面,牛皮的振动可以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而鼓膜恰恰相反,它是接受声音刺激的,鼓膜由于受到声音压力变化所引发的振动,可以将能量传递给三个听小骨组成的听骨链,再传递到内耳,经过耳蜗转化为电信号,经过听神经将信号传递给大脑,这样我们就可以听到并分辨出各种声音了。
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它们位于鼓室内侧壁的骨头里面,就如同镶嵌于岩石里面古生物的化石一般,被坚硬无比的骨头保护着,要想一窥真容的确不易,而且它们的结构很复杂,所以又被医学家们成为“迷路”(又分为骨迷路和膜迷路),如果不深入的研究它了解它,真的很容易就“迷了路”。它们的作用是:一、内耳的耳蜗,可以将声音的机械能转化为电信号,传递给听神经。二、内耳的前庭和半规管作为平衡感受器,感觉头部的位置和加速度。作为听力感受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耳的耳蜗如果发生病变或者损伤,可以造成感音性耳聋。作为平衡感受器,内耳的前庭和半规管如同悬挂于头部两侧的天平,平时二者是平衡对等的,但是当一侧的感受器发生病变或损伤后,则会造成“天平的倾斜”,引发平衡失调,诱发旋转性眩晕、恶心、呕吐。您可能会有疑问,为什么感觉系统的病变不仅会有眩晕,还会发生消化系统的症状:恶心和呕吐呢?那是因为在掌管内耳平衡的前庭神经和掌管消化系统的自主神经系统之间,有一个“网状系统”,如同两个电网之间存在着一个导电线,前庭神经的异常放电可以经过网状系统刺激到自主神经系统,而诱发了消化系统的恶心和呕吐。
可见,我们小小的耳朵里面还是结构复杂、遍布机关的啊,其感觉功能与我们健康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应当爱护好自己的耳朵,不要让它未老先衰。1998年3月,我国提出每年的3月3日作为“全国爱耳日”,因为“3.3”的形象就如同两只耳朵,在2013年3月,国际卫生组织将我国的“全国爱耳日”正式确定为“国际爱耳日”。在每年的这一天,全世界范围内的耳鼻喉科医生将走上街头,进行爱耳宣传,为世界人民的耳健康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