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助听器的选择 上
助听器的验配指的是选择助听器的过程,儿童在验证调试后佩戴助听器并进行效果评估。助听器的验配应当依据现有的听力学理论、技术规范,还有助听器的物理及电声性能。助听器的放大处方涵盖包括针对儿童的验配处方公式等重要方面,在此阶段,除了要运用其他的辅助技术,还需考虑耳模的影响、助听器特性以及信号处理能力。
助听器类型适合儿童的理想的助听器应具备以下特点:电声参数全面、电感线圈和直接音频输入。还要考虑使用儿童耳钩和电池仓门锁。即使在今天,儿童最常用的助听器依然是耳背机(BTE)。助听器体积适合儿童的小耳朵使用,具有所需的电声参数全面、电感线圈和直接音频输入。除了提供多通道增益选项、系统和附件外,它们还具有更耐物理因素影响的耐用性和便于辅助系统(如FM)的耦合。
因此,在选择助听器类型上,首要标准应是目前的听力损失程度:轻度至中度听力损失的儿童可以使用耳内式(ITE)或耳背式助听器;重度或极重度听力损失儿童,应使用BTE助听器。
对于耳内式助听器来说,耳朵的物理尺寸使内部电路元器件组装变得复杂;耳内式助听器可能会不适应硬度较低的耳廓软骨,以及随着耳朵的生长需要不断更换助听器外壳。这些因素使耳内式助听器的适应证变得复杂,因而大多数儿童无论听力损失的程度如何都安装了耳背式助听器。
在8~10岁,当外耳生长稳定后,可以使用耳内式助听器,并可根据耳道大小考虑使用深耳道式助听器(CIC)。耳内式助听器往往也比耳背式助听器更脆弱,有时活动量很大的儿童使用耳内式助听器时,可能需要经常维修。还应指出,由于助听器外壳由硬丙烯酸制成,因此,若外壳在使用时破裂,则耳道皮肤存在受伤或被割裂的风险。这些情况不是很常见,但在外耳遭受外力的任何时都可能发生。
对于一耳重度或极重度听力损失,另一耳听力正常的儿童,可根据儿童的年龄和他们受限于听力的环境考虑信号对传式(CROS)或骨传导装置。
耳模
初诊时,应制取耳印模。必须注意对外耳道进行检查,判断能否制取耳印模,并评估外耳道大小和适用的耳模类型。制取耳模时,棉障应放置在距离鼓膜5mm的位置。
在儿童的耳模上,最常见的问题是,由于儿童外耳道小,很难在耳模上打至少2mm出声孔,孔径小于标准会导致助听器高频区增益和最大输出减少。根据解剖特征,耳道尤其是儿童外耳道,在耳模上进行声学效果改进可能存在局限性,例如会限制通气孔和喇叭孔的制作。
软耳模最适合儿童使用,更容易黏附在外耳皮肤上,提供更好的密封性,防止啸叫的发生;软耳模更舒适,可以长时间使用,并且在儿童时期很常见的跌倒和外伤情况下,也能使儿童耳部受伤的风险更低。对于超过75dBHL的听力损失,也建议使用软耳模,因为听力损失越严重,保证放大所需的声学密封性就越强。儿童耳模可以用不同的颜色制作,与助听器的颜色相结合。然而,软耳模比硬耳模老化更快,但这个影响不大,因为儿童的耳模应该随着耳朵长大而经常更换。儿童由于外耳生长快,耳模更容易“松动”引起声反馈,所以需要比成人更频繁地重做耳模。在儿童快速成长时期(约1.5岁),耳模必须每3个月更换1次;4~5岁前,必须至少每6个月更换1次;7岁以后,可每年更换1次,类似于成年人。考虑儿童通常活动量大,要制作带耳轮锁式耳膜,以更好地将助听器固定在耳朵上。在选择耳模材料时,应考虑的因素包括耳廓软骨硬度、听力损失的程度、所选助听器的类型和功率、患者的年龄、皮肤过敏反应史、对耳模声学效果的改进,以及材料的耐用性和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