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群体的听力损失问题愈发凸显。助听器作为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关键工具,市场需求一直保持着增长态势。然而,在这一银发经济领域中,却潜藏着不少隐患。调查表明,未经专业验配的助听器不但无法有效改善听力状况,反而有可能加快残余听力的衰退,给老年群体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低价“免验配”的致命陷阱2月23日,央视首次揭露了部分号称“免调试、即戴即用”的网购助听器存在重大使用风险。
大量电商平台热销的“免调试、即戴即用”助听器实为技术落后的模拟机,仅能简单放大声音,无法降噪,甚至将环境噪音同步放大,长期使用可能加速残余听力衰退,导致听力不可逆损伤。 正规企业大多已经不再生产模拟机。但很多消费者对此却并不知情,还在大量购买,而商家在销售模拟助听器时,从来不会说明自己的产品使用的是落后的技术。
主播展示低价助听器(模拟机)
3月14日深度追踪
3月14日晚上9点,央视再次深入剖析助听器行业的乱象:线上渠道充斥着大量伪劣产品,商家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专业验配服务体系缺失等情况屡见不鲜。
线上渠道伪劣产品泛滥,商家通过虚假宣传(如“智能降噪”“数字芯片”)误导消费者,贴牌生产、共享医疗器械注册证现象普遍。高价数字助听器也存在调试服务缺位问题,消费者因“拆封不退换”政策难以维权。
04精细调试与效果评估 调试重点:增益、压缩比、频响曲线等参数需匹配患者听力损失特点,避免过度放大高频噪声。 评估标准:通过真耳分析、声场测试等验证助听效果,确保言语清晰度提升且无不适感。
05使用指导与定期随访适应期训练:建议从每日2-3小时逐步延长佩戴时间,家人需配合放慢语速、减少背景噪音。 随访周期:每半年复查听力并调试设备,适应自然听力变化。
选择持有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的产品,验配机构需具备卫健委或人社部认证的验配师。
02警惕低价陷阱
百元级“助听器”多为扩音器,无降噪功能,慎购“无需验配”产品。
03重视售后服务
优先选择提供免费调试、长期质保的品牌,避免“一锤子买卖”。 助听器的价值不仅在于设备本身,更在于专业的验配与持续服务。央视的两次曝光揭示了行业乱象,也推动了国家标准的落地。消费者需牢记:听力健康无捷径,科学验配是底线。 面对这些乱象,多方面的行动刻不容缓。监管部门应加大对助听器市场的整治力度,制定严格的市场准入标准,提高生产与销售门槛,严厉打击售卖伪劣产品、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净化市场环境。同时,要加强对老年消费者的科普宣传。通过社区讲座、媒体报道等多种形式,向老年人普及正确的听力保健知识以及专业验配对助听器使用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对于助听器行业而言,企业应注重自律,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质量,完善专业验配服务体系。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让助听器市场走上正轨,让老年群体真正受益,让这一助力老年人生活的工具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提升他们的晚年生活品质,避免因市场乱象而遭受不必要的伤害。